主題:傳福音要甘心 經文:哥林多前書9:16-23 引言:經文背境是作傳道人有權要求教會供養,但保羅選擇放棄這個福利(9:13-15)。表面上是權益問題,實際是鼓勵信徒要反省自己事奉神的動機和心態。 一.甘心傳福音的原因 若不傳便有禍:利人利己的祝福 (9:16) 有賞賜:經歷神供應所需的奇妙 (9:17-18, 14-15) 受委托的責任:被神信任的榮幸 (9:17) 二.學習甘心:作眾人的僕人(謙卑/放下) (9:19) 放下階級/優越:我同樣需要救恩 (9:20-21) 放下防衛現真我:我同樣有軟弱和不是 (9:22) 放下「享福利」權利:我同樣享有永恆福樂 (9:23) 三.回應 1. 主耶穌已作「放下」的榜樣,以至我們能得救。默想腓立比書2:5-11,預備自己的心迎向受難節和復活節,並以感恩讚美回應神。 2. 保羅指出我們事奉神能同得獎賞(9:24),並且透過傳福音能不斷自我提醒要過聖潔生活(9:27),活得更豐盛。你有類似經歷嗎?藉分享見證彼此勉勵事奉。 3. 最近有甚麼「享福利的權利」阻礙你榮神益人?禱告求主賜你甘心樂意的心,學習放下,藉「行動」親身體驗第一項所提及的祝福、奇妙、榮幸。
主題:尋找拯救失喪的人 經文:路加福音19 : 1 - 10 經文的主題中心:尋找拯救失喪的人(v.10) 一。如何「尋找」「拯救」「失喪」: 1. 失喪(失去):是非良心(v.2,8貪官)、尊嚴(v.3-4,7被拒)、與神的關係和祝福(v.7罪人) 2. 尋找:人子來,為要/刻意,人群中抬頭望、直呼其名、主動介入生活及人生(v.5) 3. 拯救(被主尋見,得以尋回):是非良心(v.8賠償)、尊嚴(v.5-6被接納)、與神關係和祝福(v.9救恩、子孫) 二。為何尋找拯救失喪的人: 定意賜人有豐盛的生命(約10:10):看得見的豐盛/改變 (v.8賠四倍,闗心扶助被拒者,公開認罪) 三。你的選擇: 1. 「窮得只有錢」與「豐盛得不志在錢」,你會選那一種生命呢?(好好計算代價) 2. 你願意接受主愛讓生命變得豐盛嗎?(若願意,只需打開心扉欣然接受,讓耶穌介入生命) 3. 你願意活出被愛的豐盛人生,施愛予人嗎?(徒20:35 分享所蒙的恩,成為小天使,作更有福的人)
主題:你生命的使命是什麼? 經文: 馬太福音28:19-20;使徒行傳20:24
主題:你「生命的使命」是什麼? 經文:馬太福音28 : 19 - 20, 使徒行傳20:24 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!天天傳揚他的救恩。在列邦中述說他的榮耀,在萬民中述說他的奇事。」 (代上16:23-24) 認識「生命的使命」才能使「人生」 有真價值。 (創1:27-28; 彼前2:9) i. 始祖的生命的使命 ii. 重生的生命的使命 II. 唯有基督的生命是「生命的使命」的完全榜樣。(約1:14; 3:16) i. 效法基督生命,為要彰顯神的榮耀 (路2:49) ii. 宣揚主的救恩,為要拯救失喪的人 (太28:19-20) III. 憑信竭力完成「生命的使命」帶來永恆的獎賞。(徒20:24) i. 盡心竭力追求主標杆而得的獎賞。(腓3:12-16)…
主題:你「生命的使命」是什麼? 經文:馬太福音28 : 19 - 20, 使徒行傳20:24 「全地都要向耶和華歌唱!天天傳揚他的救恩。在列邦中述說他的榮耀,在萬民中述說他的奇事。」 (代上16:23-24) 認識「生命的使命」才能使「人生」 有真價值。 (創1:27-28; 彼前2:9) i. 始祖的生命的使命 ii. 重生的生命的使命 II. 唯有基督的生命是「生命的使命」的完全榜樣。(約1:14; 3:16) i. 效法基督生命,為要彰顯神的榮耀 (路2:49) ii. 宣揚主的救恩,為要拯救失喪的人 (太28:19-20) III. 憑信竭力完成「生命的使命」帶來永恆的獎賞。(徒20:24) i. 盡心竭力追求主標杆而得的獎賞。(腓3:12-16)…
主題:活出因信稱義 經文:羅馬書 5 : 1 - 8 1. 恩典中歡歡喜喜: 屬神兒女的名份 (1-2, 6-8) 相和,恩典,榮耀 祈禱:求主讓我更深認識祢 2. 困難中歡歡喜喜: 生命更像主基督 (3-5) 忍耐,成熟,盼望 祈禱:求主不斷模造我生命 小組回應: 1 你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甚麼的基督徒? 2 一起讀一次講道經文,然後選一節經文來作安靜默想,然後彼此分享 3 在過往一個星期你怎樣經歷了神的恩典? 4 神怎樣用以往的經歷來模造你? 5…
主題:重新來往 經文:約翰福音 4:5 - 30 引言: 學校猶如小社會 1. 沒有來往:民族的雜與純(約 4:7-9) • 耶穌呼喚:重點是人以真心與真理敬拜祂(約4:19-24) 2. 沒有來往:私生活的雜與純(約4:16-18) • 耶穌呼喚:重點是人以活水解生命的渴(約4:10-15) 3. 耶穌使人擡起頭 ,重新與神/己/人來往(約4:25-30;42)